logo of Shuibaco

负能量无法激发正能量

2018. / 1,549字 / 873阅 / 0评

「我不管你了!」

来自母亲的一条“愤怒的消息”。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不被管于我并不赖,所以我强压住心里各种各样的“狠话”,默默删除了对话。

我叛逆心还挺重的,大概看起来像个只会死读书的乖乖女,高中好友听说我也会跟父母吵架时吓了一跳。青春期各式各样的对垒细节已模糊不清,唯独记得不欢而散时母亲总说的一句话——「你就是爱狡辩」。在我心里有理有据,在她看来全是诡辩。当然我也听不惯她常挂嘴边的「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即使在她的话实现后仍然自以为硬气地不退不让——「我想要自己经历挫折,这样才会成长」。

有此丰富的“战斗史”,撂狠话自然信手拈来,在跟先生共同生活之初也常常如此手段,效果立竿见,故而乐此不疲。「你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不听我的就等着吃亏吧!」「算了算了,以后我不管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说话者以为自己站在相对正确的立场就可以颐指气使,若是事后证明听者真的错了还要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我就跟你说了!」来延续这种傲慢姿态。

不知不觉间我竟从听者变成了说话者,看着先生丝毫没有改善倾向的”坏习惯“以及每次闹僵后他不开心的样子,我终于意识到,「为你好」也要讲究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生爱咬指甲,撇开不卫生、指甲不整齐的个人影响,在公共场合毕竟太不好看。起初我很耐心地跟他分析利弊,告诉他咬指甲是个坏习惯,改正比较好。后来发现他还是忍不住去咬,于是我见一次打一次,印象里都是在电车内拍掉他手的场景。这么多年了,这个习惯犹在,有时候我情绪不好就会飚一句「懒得管你了」,气氛微妙。前些日子我想了另一个方法,告诉他实在要咬得在家里洗完澡才行,先生欣然接受。只是这个办法还未实行几日,我偶然看文章时想起来,咬指甲系压力过大所致,是焦虑的表现。进而想起平日里看到他咬指甲也确实是在紧张之时,还回忆起高中班主任曾笑谈,看到先生咬指甲,看到另一个同学咬笔头就知道,他们做到难题了。于是我认真地问先生,你觉得咬指甲会不会影响生活?答曰不会。于是我决定不再干涉,因为我的干涉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压力,更容易延续这个习惯。最近,即使我瞥见他咬指甲时会有条件反射,但随即大脑便恢复主权——这件事我真的不需要再“管”了。北欧旅行回来后我曾反思,若是什么都不让先生做,他就永远学不会。这么看来,我也没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相信,相信他有自己的处理方法,相信他的判断。

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曾经在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中若是发现对方的“缺点”,便会以「为你好」而强制要求对方改正,甚至甩一两句狠话表示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希望对方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主动做出改变。这样的方法时而有效时而无效,即使是有效的时候,双方的体验也都很差。以前我并不知道还有其他切实可行的办法,直到读了Helen的「严重内向者的人际关系理论」

我们不可能用负能量激发正能量。
 
唯一有机会的办法,是让正能量尽可能壮大,像阳光一般照射到负能量的阴暗角落。
 
一哭二闹三上吊,或许能让老公同意当下的要求。棍棒之下出孝子,听起来似乎也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可是,用愤怒、强迫甚至暴力,不可能让关系真正进入正能量的良性循环。下一次,要么必须用更强烈的办法,要么就会面临关系彻底崩溃。
 
在改善关系之前,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在我心中,这段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也许是无条件的爱,也许是坦诚以对,也许是温柔相待……那么,
 
请尝试用爱去激发爱,
用坦诚去孕育坦诚,
用温柔去呵护温柔。

以前偶尔听到的爱的教育,突然在此刻明晰了起来。这里的爱不是溺爱,而是正能量。负能量永远无法激发正能量,所以你永远不可能用负面的方式去追求正向的结果。在任何一种亲密关系里,和父母和伴侣和子女,想要对方做出合适的改变,比起消极勒令,积极引导更为有效,体验也更好。体验好,意味着关系的可持续。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值得我们花费更多心力去建设去维护。

等我有了孩子,我不会再说「你还小,你懂什么」,而会说「等你再长大一些就会明白,不用急,也不用怕,有我呢」。

805°
间隔年日记第47周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点击加载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