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of Shuibaco

社交网络的选择

2016. / 1,150字 / 1,074阅 / 0评

我曾经自诩为网络小白龙,因为乐于体验各种新兴的网络服务,在网络世界里如鱼得水。我有一个本子,专门记录各个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越写越多,终于在几年前的某一天,我意识到该做减法了。

知乎上有人问,在各个不同的社交网络发布不同的状态会不会变精分,以我个人经验,会。因为在不同的圈子里,你会思考该呈现什么样的符合这个圈子的、吸引这个圈子里其他人的样子。也有人统一对付,但是圈子特性不同,慢慢那些低反馈的圈子就会被淘汰。我曾经热衷于同步服务,就是只要发表一次,就能同步到 Twitter、微博、豆瓣广播等等全部的社交网络上,但没多久就玩腻了,因为没有反馈。

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社交网络兴起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了可以向世界发声的机会。但不同于现实中熟人社交能获得的最低限度的反馈,网络上的社交刚开始很特别很新鲜,但如果没有共鸣就难以维持下去。于是大 V 当道的新浪微博从社交网站变成了一手资讯站,微信公众号在朋友圈刷屏。

当近几年长辈们开始津津有味地转发养生号文章时,我已经是一个被社交网络的大浪拍过后瘫在沙滩上的老司机,身经百战,疲惫不堪。某段时间口号是 Bogger-Flickr-Twitter 的我一度过上了平稳的生活,但最终还是败北于 GFW 的强大。所以即使是回到国内服务后,我仍旧坚持只专注一个社交网络。

可是这“一个”怎么都选不出来。

最受欢迎的新浪微博,我也是几次用几次退,除了前面说到的被大 V 淹没,友人们的转战朋友圈也让微博失去了对于我而言的最后意义。而朋友圈也不过是现实朋友的网络交际,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圈,进出都有障碍。公众号红火起来之后,我仗着自己有博客按兵不动。但我也不是什么意见领袖,最后发现还是需要一个平台,希望自己的文章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而公众号虽然脱离了朋友圈的束缚,但总觉得与博客重合了,更别说习惯了 Markdown 以后再也用不惯富文本编辑框了。

说到平台或者社区,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现在正在活跃的有简书、豆瓣和知乎。简书支持 Markdown,但还是跟公众号一样,若是没有独立博客的人可能更适合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把文章复制过去?实际上我也看到有人这么做了。要怪还是怪我的五花风格,没有一个特定主题,乱七八糟的文章到处贴不仅心累,还容易扰乱读者。豆瓣虽然十分符合我的小清新风格,但它在我心里仍是一个着重电影电视书籍交流的地方,其他不太相关的东西粘性不高。

用了排除法以后似乎只剩下知乎了。知乎的问答形式倒是不错,也不会和博客冲突,回答的末尾加上博客链接还能带来部分流量。只是最近又有了个写文章的功能,弄得我心里直痒痒。看来没落的博客又在各个不同的社区重生了。其实回头看看我在各种社交网络上所花费的时间,知乎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特别是有个回答得到了关注之后,每个人包括我所寻求的反馈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励。

我有一个独立博客,一个在网络上只属于自己的自留地。我还需要一个社区,可以和同好们一起玩耍。这可能最好的状态,进可谈笑风生,退可自得其乐。

1,305°
水八口的诞生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点击加载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