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快”裹挟
我又来“续上篇”了,起因是我机缘巧合“二刷”了大J的文章「给心累的父母:往这些方向发力,娃自会给你惊喜」。我是个看文章很少点赞和划线的人,除非打心底认同。今天我打算好好三刷的时候发现,我再一次在曾经打动过我的文字下驻足,同时也生出了一丝纳闷,为什么在写上一篇文章时我没有回忆起这些。归因之下,我想还是因为所有事情都“太快了”。

虽然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育儿相关,但经历了前阵子的挣扎再读,竟是读出了些人生哲理的意味。所以古人诚不我欺,万物皆通、大道至简。你别说你还真别说,焦虑和无力感来源于不确定性,低迷来源于没劲,迹迹可循。育儿可不是件最为不确定产出的事儿么,而因为人本能喜欢确定,所以这中间一直有着不可逾越和克服的障碍。于是因为没法确定,就觉得做什么都没用,无力感和没劲感便蜂拥而至。

那要如何破解呢?既然此路不通,那就换个路子——只看当下。我最近在育儿问题上有个很大的察觉,那便是我很容易“举一反三”。某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些点可以瞬间在我脑子里排成长长一串,这也是我大部分的焦虑来源。“如果我没有及时修正,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我又无法立刻确认行为出现的必然性,万一只是个偶然性事件呢?何必大费周章,反而引得亲子关系紧张,从而影响了真遇事儿时的教育效果。那么便得仔细观察慢慢引导,可我哪来的时间与精力呢?所以只看当下可能是我当下的最优解。既然未来无法预测,过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实实在在能够攥在手心里的东西。

昨天我还跟朋友说起,每当我因为没有做好追高努力而内疚时,想想她的娃——不吃饭不睡觉不喝奶仍旧长得高,我的焦虑便顷刻消散(滑跪补充:没有不尊敬的意思,反而非常感激分享)。重点如果放在未来还没发生的影响,不如着眼当下,当下才是确定的。比如我好累没法陪坡坡跳绳,便不去想会影响她追高,而去想我能得到短暂的喘息和休息,这心情可不就好多了。原来自洽是这样的呀!

如果真要说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那么还是那句老话——做好自己。关注自己,便不会过分关注孩子,从而挑三拣四,影响亲子关系不说,还破坏自己的心情;提升自己,以身作则,便能抓大放小,上梁板正下梁便也歪不到哪儿去。
昨天跟豆哥聊天,说到我有点点领悟到什么事能使我放松,且知其所以然。刷反转快的短剧、购物、看短视频,这些事都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新鲜感。没劲的时候可不就得寻求新鲜刺激么!(在感情里的话就会走岔路,万万不可啊!)而如果我采用更“慢”的方式休息,比如冥想(发呆)、听音乐、写博客、画画、看闲书,甚至看电影和电视剧,我都会感觉刺激不够,因为太慢了。细究之下发现,我的脑子可能已经被“惯坏了”,类似上瘾机制,是另一层面的“由奢入俭难”。想到这儿突然理解影视作品里那些惨无人道的富人们,要玩穷人的命才觉有趣,可怕又可悲。
为了改变现状,我决定从不惧怕做花时间的事情做起。写一篇博文就是有可能要花上好几天,不是我动作慢没效率,我需要接受现实,而不是逼迫自己。娃习得新技能就是要经历很多次的失败,耗费大量的时间,我要做的仍旧是接受这件事,并且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踏踏实实地生活吧,人生的意义其实只在自己心中。
看来还是得写博客,以慢制慢。“没劲的时候可不就得寻求新鲜刺激么!(在感情里的话就会走岔路,万万不可啊!)”还着重括号说明,是怕误导读者么,哈哈
我发现年纪越大越喜欢三号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