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of Shuibaco

给我点阳光,我才能绽放

2018. / 1,193字 / 886阅 / 0评

前几天在为数不多的订阅号「新生大学」中看到一篇文章,名为「《少年说》:打击式教育为何“有毒”?」。一看标题我就毫不犹豫地点了进去。看到面对孩子的“痛诉”妈妈的回答时,我仿佛膝盖中了一剑,毫无意外地躺枪了,因为我从小也是这么被打击长大的。但好在我也并非没有得到过赞许,只是现在回头想来,太少了。又或者在表扬之后总会得到一个令人厌恶的“但是”。即使前不久父母还“嘲讽”过我「只爱听好话」,我除了感到无奈,已经无力争辩。

在叛逆期最盛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时常有这么一个念头——我要把现在的想法记录下来,等到以后我的孩子跟我“对着干”的时候,我就翻一翻这些记录,找回对青春期想法的理解。虽然最后并没有付诸行动,但我一直坚持的想法是,如果我有小孩一定要用鼓励教育。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在跟石页先生早期的相处中不自觉流露出被潜移默化的说教姿态,即使对方不是我的孩子而是我的伴侣我都如此,意识到的时候简直吓坏了。而从结果上来说,我不仅没有看到石页先生所谓的“进步”,两人的关系也总是在这种时候产生微妙的不良反应。

于是我开始反省,并在此之后努力转变态度,学会真心地夸奖先生,再慢慢扩展为真心夸奖父母、朋友甚至是不太熟悉的人,这在处理各种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带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正反馈。但最大的收获还是我学会了真心地夸奖自己和肯定自己。被打击长大的孩子会一直不自觉地寻求最亲近的人的认可,得不到就患得患失逐渐丧失自信。幸运的是,这些年的独立生活,与石页先生在异国他乡的相互扶持,让我慢慢走出了不自信的怪圈,成为可以不必向任何人证明自己的人。现在我们家的状态在别人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日日“尬吹”,一点小事都能夸上天,但就是这种状态,让我们越来越好,心里也总是满满当当,不畏惧将来可能面对的困难。

而我也在开始不寻求外界肯定而回归自我后发现,周围人对我的肯定纷至沓来。有些是被我影响而“回夸”,有些可能是本来被我忽略掉的。现在面对对我的打击,如果是毫无内容的“耍流氓”我会直接无视,有启发意义的就虚心接受,不啰嗦。以前还会争辩,往往被说“逆反”和“狡辩”,后来听了石页先生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所谓的叛逆期时我才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被无故打压时才会因为违反了自己的本心而产生本能的反抗。石页先生说,「没什么好逆反的,因为我觉得我爸妈说的做的都有道理,我认同他们。」

现在我能回忆起的印象最深的来自父母的夸奖是,某个寻常的夜里,爸爸带我回家,他走得比我快,远远地站在楼底下的安全门处帮我压着门等着我。当我发现爸爸在等我之后便朝他飞奔过去,然后跟他一起上楼回家。走楼梯的时候爸爸很认真地对我说,「你看到我在等你就跑过来,为了节省我的时间和体力。这种做法很好,说明你会为他人着想。」于是我不知不觉长成了一个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希望别人给我添麻烦的人,离开了人情关系复杂的中国,喜欢上了在日本的个人界限更加分明的生活。


相关阅读:负能量无法激发正能量

1,117°
新加坡之夏(三)(10P2G)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点击加载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