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of Shuibaco

当你们都来找我聊天以后

2018. / 4,926字 / 1,089阅 / 0评

最初是在朋友圈分享了Fortune School的公众号,“号召”对人生有困惑的女性找她们聊聊,因为我也是受益者之一,且主创之一还是我阪大的朋友,一个优秀的人。没多久就收到好友的私聊,她最近出了点问题,人生处在接近失控的状态。我拨通了视频电话,她推迟了上班时间,她说现在跟我聊天这件事的优先度更高。整整153分钟的越洋电话,她解释了糟糕的现状,我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说比起有专业背景的FS更信任我,因为我们是十几年的朋友,我懂她。不,其实我们分开太久了,我懂得的她好像跟现在我看到的她已经不太一样了。也可能是我以前总以为我们很像,但其实本来就不一样。

上次聊天后我就察觉到她先生对她的高要求,但并没有明说,而是私下里跟石页先生讨论了这件事。我一方面羡慕她先生的向上心,一方面又觉得他把朋友逼得太紧。说不清对错,辨不明是非。而这次视频没多久这个问题再次出现,甚至是根源问题,连她本人都意识到所有的所有好像都出自于自己无法满足她先生的要求上。我尽量委婉地跟她讨论,让她跟先生好好谈谈今后的家庭走向,另一方面也要自寻出路,毕竟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没想到深挖下去竟然发现是朋友把自己的人生都压在了她先生身上,这对于从小就坚定把握自己人生的我来说是个不甚理解的领域。与此同时我更是瞬间对她先生改观,发现他真的很爱她才会愿意为她的人生负责。因为如果换做是我,我是不会答应的。

我不需要自由 只想背着她的梦 一步步向前走 她给的永远 不重
——黄义达《那女孩对我说》

我劝她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这样对她对她先生都好,毕竟每个人都得先是独立的人,然后才是恋人、爱人、合伙人。她答应先稳定抑郁的情绪并已经找了心理医生,另一方面也决定真正独立起来,过段时间再给我反馈。我给她发了好几篇我的思考记录,想给她看看我的思想转变和我现在相信的东西。后来因为太有感触,我转发到了朋友圈,同时也更觉得把握自己的人生太重要了,并在之后的几天里分享了几篇相关的公众号文章。


结果炸出了一个高中好友的堂弟。我们高中毕业的时候跟他们家一起旅行过,也因此成为了朋友。虽然之后就鲜少联系,但大学放假偶尔去好友家做客仍能见上几面,甚至好友跟我感慨她弟弟变声了都成为了我的一个特别的记忆点。后来我来了日本,他去了德国,我们几乎没有联系,毕竟年纪相差挺多,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直到上次我去北欧旅游时差缩小,我在等极光的时候跟他聊了聊她堂姐也就是我朋友的出国计划,然后突然找到了共鸣——我们都是留学生。那次聊天后我也很感慨,曾经一起嬉笑打闹的小朋友,转眼间已经在跟我谈论非常严肃认真的话题了。

这次他想聊的东西更宽泛了,说是周围没有可以聊人生意义的朋友,加上最近心情烦躁,看到我的朋友圈便来找我聊天。面对他我倒真算是一个知心大姐姐了。他分享了决定出国的心路历程,因为他不喜欢可以预见的一成不变的未来,他想要更多挑战,看更大的世界。聊着聊着我发现我们的性格很像,走出去其实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卑,希望靠更丰富的阅历来充实自己,来挺直腰板。我一路走来确实自信了许多,起码不会无理由地自卑,甚至因为有了点自信而在某些时候表现得更好。我说了我的经历,他也更坚定了现在的选择,说是喝了一整年的鸡汤。

后来他提到我在博客里说的将兴趣转为职业的点,巧的是我们都为要不要将摄影变为职业而纠结过,我是纠结出来了,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先做好本职工作,然后再慢慢发展兴趣直到可以成为职业。这条路我也还在走,并没法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只是我深深感到对于男性来说,可能这条路会走得更艰难,毕竟他们有养家的负担,而我反而有人在支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来源于网络

他说这样想来,石页先生还真是伟大。他也想以后能够变得强大,给自己的她自由选择的余地。我想起曾经跟一位网友在博文下面的讨论,他也提到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能给未来的她一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勇气。我曾经也在跟同事的聊天中、写博客的时候说过,虽说选择停下来是我决定的,工作了三年也有一些积蓄支撑着这个决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石页先生的支持,这件事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我也更平和更笃定。同理在大三时跟父母提出想去日本留学到研究生毕业之前,都是父母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甚至还会跟我说别在意钱,现在有时间多出去走走。虽然因为愧疚感并没有实施过一次他们的建议,到工作后真切体会到有了钱却没时间的时候也有些后悔,但如果再来一次我可能还是没法拿着他们的辛苦钱去享受。

当我拿着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之后得到的报酬(区别于奖学金),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的那一刻,我才感受到了真正的独立。
——「独立的人格」

不经历这一关似乎没法真正体会到独立的感觉,我能明白仍未入社会的他的焦虑,也明白人生毫无章法时的困惑,所以我感同身受,好像看到了另一个正在努力穿过岁月,向着成熟走去的自己。其实他已经想得很明白,只是不确定这个想法到底能不能换来他想要的东西,他来找我不过是希望我能给他一剂定心针,让他不要再在成长的路上自我怀疑、瞻前顾后。最后他因为要复习考试而耿直地结束了对话,很好,在未来尚不可知的情况下,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是最正确的决定。


即便他如何声称自己敏感多虑非常不好,但我仍旧享受着这个女性常有的特质,也许这才是他觉得敏感多虑不好的原因吧,因为这样的男性不多,他不容易找到共鸣,所以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但我最近倒是越来越觉得对事物敏感且多思多想是件多么重要的事,它可以让我活得更清楚,而不是瞎忙。我跟前来找我吐槽的朋友说到了这点,并指出石页先生就不像我这么想,他不追求人生的意义,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所以没有需要努力思考解决的地方。朋友本来找我吐槽,却一路从原生家庭聊到逆天改命,经历了大起大伏的她现在已然佛系看淡,是难得一见的看得很开的女子。她说石页先生跟她夫妇俩很像,都是安于现状的人,虽说不是不努力,但是在能力范围内的努力,是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努力。「那你们这样的人没有远大志向吗?」我问。她说她有想做的事,但因为不强求,所以执行力并不高,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做,没有条件的话就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也落得舒心快乐。我感觉这简直就是在描述石页先生,但好歹我问朋友想做什么她会思考,但我问石页先生他给的都是譬如「睡觉」「跟你腻在一起」这样的实在看不出来是经过认真思考的答案。朋友说她也问过她先生,也说没有,她也觉得他压根没想。于是我们只好以男女性思维不同来给这个讨论做个勉为其难的总结——男性角度来看,没用的事就没必要做,真要想就等到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时候再想,反正来得及。男女性从想法到行动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如果他行动了说明他想好了,而即便她没行动也不好说她没想好。

我就是一个想了很多却迟迟不行动的纠结体。


最近有个朋友跟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像,她暂时是个自由的家庭主妇。自从她跟她先生来日本旅游后就一直想着过来生活,于是离开了已经站稳脚跟的上海,在东京重新扎根。之前她在我的朋友圈里留言,说先生对夫人要求很高的那对简直跟他们家一样,可以我对她先生的了解,似乎看不太出来他是这样的人。于是趁着她得闲问我近况的机会,两个无法见面的家庭主妇在先生都去上班的下雨天通过微信拉起了家常。我提出疑问,说她先生看起来并不像我那位好友的先生,因为我好友的先生是真的上进,坚定不移地走着精英路线。她说现在他们刚搬来日本,她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在异国他乡太难了,我理解她的难处,因为这也是我的烦恼之一。她说她先生虽然嘴上不说,但似乎还是对她有所要求,比如在知道她开了公众号以后默默做了调查然后跟她说「要把公众号做起来得先去大号投稿,把名声打出去」,或者每日跟进她的想法。我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转念一想发现石页先生对我似乎就没什么要求,于是打算直接问问他。

当天晚上我问石页先生,到底是真的对我没要求还是知道我对自己要求很高所以就不担心了,他坚称是前者。但我还是同朋友一样从生活中发现了蛛丝马迹。最近我的间隔年接近尾声,前几天一起回家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句「四月份以后我就不养你了,你得出去自己赚钱了,包括你的那些兴趣,得自己供着了。」我后来想通了他的前后不一,两种答案都是真心话,只不过立场有点不同。如果真的打从心底来说,他爱我也有能力依着我,所以才会觉得真要追究起来也无所谓了,我想做什么都好。只是回到了现实中还是有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因而希望家庭能多一份保障,更重要的是我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也一直在不断尝试着鼓励我,正因为他知道我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但又容易想太多而不付诸行动,故而需要推一把,把我逼上梁山方能成为好汉。

也确实,在确定此生会跟他一起度过之前,我一直都在试图爬得更高更远,这是出身自普通家庭的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结果。虽然我不是多么拔尖的苗苗,但在上海这座魔都进入外企的能力还是有的。而我小时候也一直想成为叱咤商场的女强人,觉得女人就要靠自己,这也跟从小追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契合,所以目标坚定不移。只是后来因为想着去留学一来可以提高日语,二来可以跟石页先生同校享受一下校园恋爱,三来可以培养独立精神,四来可以开阔眼界增加自信,在这么多诱人的好处激励下我便和先生来到了日本,并努力考上了同一所大学。而因为在研究生时期经历了换导师事件后意识到不喜欢的事真的没法强求,于是放弃了一般毕业生的出路,在签证允许范围内找了一份业余时间多的且不讨厌的的工作。当然其中还是有日语不够好的原因,也因为这点我又陷入了自卑的情绪,想着如果在国内我会如何如何,而我从小到大积攒起来的情商似乎根本不适合日本社会,想说的话又总是被日语不好绊住。

我除了会考试还会什么?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要怎么走?

工作了三年,从学生彻底走向社会人,磨合期很痛苦,但回想起来仍是感激。只是我在想,如果当初就抱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个目标,是不是过程就不那么难受,也会走得更坚定些。我开始思考我这一生要走向哪里、怎么走,于是我关心起公司的发展前景,跟上司和同事也有过好几次交谈,得到的回复却不甚理想,所以起了离开的念头。之前看到一篇公众号里谈到工作无非为了三样东西——钱、成长、开心,想想离职时确实没有一项能得到满足,不禁感叹世事不过如此。离职前半年正是最挣扎的时候,跟FS的好友聊了很久又恰好读到她的“被迫的间隔年”报告,想着不如我也间隔一年,停下来好好想想前路,甚至是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来打破时时刻刻蝇营狗苟的习惯。

裸辞的时候并没有想好如果一年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但间隔年开始没多久我跟先生就都体会到了夫妻分工的好处,于是这便不再是问题,因为我不打算再做全职工作了。既然我想要更多自由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既然即使找了全职工作但在生了孩子之后还是要辞职,既然兼职好找又轻松,我又何必把自己束缚在「必须要有工作」的偏见里呢。「女人一定要经济独立」说的不是一定要赚钱,而是要有赚钱的能力。我知道我有这个能力,便不需要「有工作」来证明了。想通了这点,我也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家庭主妇身份,尽管我曾经非常不愿意与它扯上任何关系。


间隔年还有一周就要到期,最近我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环顾周围那些饶有成就的朋友们,我发现自己是羡慕的,毕竟那是我曾经的目标。我想有所作为,我想不白活一回。我想做高级写字楼里的白领,想做满世界开会的空中飞人,我想体验一回有着高大上工作的感觉。看来我在向往着世俗的成功。但我心里又清楚地认识到,我描述的这些只是表象,我想要的是能够活出自我时的自信。或者这么说,只有真的活出了自我而得到了名利才会真的开心,不然只有表象就会觉得少了什么,而且走得越远越迷茫。我还是希望自己在有幸取得世俗成功之时,能够实实在在地喜悦,不只为取得了多少名利,还因为做成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羡慕朋友们光鲜亮丽的工作,很多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他们却在我笨拙地解释自己正在间隔年的时候表示理解并投来羡慕的目光。我恍然大悟,只要是自己认真思考后作出的决定并且能够为此负责,不管是什么决定都会得到爱你的人的支持。比如我的父母刚开始并不赞成休息一年,但在我多次沟通解释后也逐渐接受并认真地对我说「做自己就好」。

昨晚我跟石页先生说我最近发现自己正处于精神自由的状态,甚至体会了一把不为赚钱不为成长只为单纯享受学习乐趣而去学习的冲动,这实在是太神奇了。「可我看公众号说人要先实现财务自由然后才是精神自由呀,啊,我已经财务自由了,因为有你在我可以暂时放下经济压力。」今后的人生要怎么过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先攒够面包再谈理想,以前我还怀疑,但当我有幸在间隔年里体验了一把精神自由的感觉——那是可以不受外部因素打扰而仅凭内心做出选择的状态,我便不再犹豫了。

面包我来了,理想请稍等。


我很满意这份间隔年的答卷,满分。

933°
完整的作品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点击加载Disqus